東港溪小檔案

  一、東港溪流域簡介:

  東港溪位於台灣南部屏東平原中部,發源於北大武山西側支脈,自上游山區萬安溪與牛角灣溪合流後,流經內埔、萬巒、竹田、潮州、萬丹、新園等屏東平原精華地區,於東港鎮北側流入台灣海峽。流域介於高屏溪與林邊溪之間,主流長約44公里,流域面積約472.2平方公里,標高均在海拔500公尺以下,平地約佔全流域82%,除暴雨期外,溪水流速平緩。在「人工水源」用途上屬主要河川。大小支流(含灌溉排水道)有25條,較大者上游有萬安溪、牛角灣溪及佳平溪,中游有龍頸溪、民治溪及麟洛溪,下游有溪洲溪及牛埔溪。

  流域內地質由現代沖積層與河流沖積之新成土構成,除潮州至內埔一帶土壤質地較細外,一般以中粗質地為多,且多易吸水滲漏至地下。本流域位居屏東平原精華區,包括潮州、東港二鎮,並流經瑪家、內埔、萬巒、泰武、來義、新埤、竹田、長治、麟洛、萬丹、崁頂、南州、新園十三鄉,人口稠密,約佔全縣之半,以農業為產業發展主流。

二、東港溪的天然水源:

  本流域隸屬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多集中於夏季的西南氣流及五月至九月間的熱帶氣旋。在全世界同緯度國家多為沙漠氣候狀況下,因本流域東側受南北大武山群脈受風面阻擋,截流大量海洋濕氣,復因平原農田生態易於調節氣流,致使包括西北雨等熱力雷雨更豐沛平原夏秋的豐水期。而經由大武山群脈吸收的雨量,部份轉為地下水,蓄積平原底下。由於百年來本流域易於洪患,河道經常變更流向,根據清乾隆皇輿圖及日據時代空照圖顯示,古隘寮溪為東港溪舊源頭,林邊溪上游的來義溪,亦曾一度為東港溪重要源頭之一。而今經過河道改道或人為水利工程變更流向,原河道多成為伏流水流竄區域或佈滿連續埤塘,在東港溪各支流皆可處處發現伏流水冒出或消失。

  綜上所述,東港溪除了來自高山集水區的水源供應外(如萬安溪及牛角灣溪部份),伏流水之供應成為本流域可能的重大來源,而根據各河床水位地勢高低及舊河道路徑研判,伏流水源多來自現今隘寮溪及林邊溪流域。例如牛角灣溪、麟洛溪及龍頸溪水源可能來自隘寮溪水門橋以下河段之河床滲漏伏流水;而佳平溪、民治溪、溪洲溪及牛埔溪多來自林邊溪來義段下之伏流水。

三、東港溪的現今水源:

  由於大武山脈歷經日據時期接續國民政府林務局早期的伐木政策,高山集水區功能減弱,復因近十年來零星山老鼠肆虐及淺山區域農業及產業道路入侵,豐水期雨量難以蓄流,以萬安溪為例,原本終年有水,現已約有三個月長的枯水狀態。而伏流水源頭的隘寮溪及林邊溪,近幾年受到大量盜採河砂的生態衝擊,河床在幾年內劇降20公尺以上,致使此二溪之河床水位漸低於東港溪支流之河床高度,難以自然重力輸送伏流水至東港溪流域,故可發現各支流上游乾枯期延長,僅佳平溪尚存終年有水狀態。而原本滿佈平原的埤塘灌溉結構,在隨人口增加導引的土地需求增加,復因房地產炒作的誘因,多數被廢土填平,失去傳統蓄水功能。綜合而言東港溪的天然水源量,遠比過去劇降甚多。

  但東港溪除提供一般農業灌溉外,竟尚能透過港西抽水站提供大高雄每日平均十至四十萬噸公共給水量,其水源來自何處?事實上主要來自流域內民眾,對漸趨乾枯且水質污濁的東港溪,失去運用勇氣,而多改採使用地下水。無論公共給水、農業用水、養殖畜牧用水或工業用水,七成皆來自地下水,而這些歷經使用後之循環廢水,沿各大排水道留至東港溪主支流,再度蓄積為豐富水量,透過現代自來水廠的化學淨化功能,二度循環供屏東沿海、離島及大高雄地區部份使用。

參考資料:台灣環境 第96期 (p.19-20)


回河川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