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在教學環境下的優勢與限制
  談到電腦輔助教學,多數人關心的仍然是電腦究竟能幫我們做些什麼?為什麼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而電腦輔助教學這種方式就能?面對這樣的疑問,電腦輔助教學的優點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爭相傳誦。常聽到的,例如:允許學生自己控制學習的進度與順序,故而得以達到因材施教的個別化教學效果;電腦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溝通方式快速簡單,學生可經由電腦,及時獲得問題的回饋與指導;教學者因為教材的可重複使用,以及經常性問題可交由電腦協助回答,將更有時間去從事教學研究與課程內容的設計,而相對提升了整體教學品質;另外只要擁有適當的電腦設備及教學軟體,學習者在任何方便的時間、地點均可自我學習,亦是常被提及的 一大特色。

然而,電腦輔助教學是否真能取代傳統師生面對面教學的功能?或是,是否所有的知識都能借助電腦的特性來輔助學習?在實際運用時,這樣的議題,或許更值得關心。

就跟所有的教學媒體一樣,電腦輔助教學自有其缺點與設限,比方說:教學軟體的內容無論以文字、圖形或動畫等何種方式呈現,對學習者而言,長期注視電腦螢幕,除非謹遵「60公分距離;用15分鐘、休息10分鐘」的建議,否則,對視力而言,終究是一種傷害。

另外,教學軟體必須依附在電腦硬體設備上才能發揮作用,而硬體設備即便是近年來便宜了許多,但總還是好幾萬元的支出,再加上,不能隨時隨地,無須考量電力等問題的使用,某些時候,反不如書本,可以隨身攜帶、隨時翻閱來得方便。

更重要的是,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的設計,因無法預想學習過程可能產生的所有反應或問題,因此必然把學習者侷限在某些範圍之內,限制了可能產生的自由思考機會。傳統的面授教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或許會偏離主題,或是所準備的教材與課程主題無直接相關,表面上看起來,這些不切題的知識或多或少都影響了正常的學習進度,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它們卻極有可能擴大了學習者整體的知識領域。

因此,必須強調的是,電腦只是一種能將教學理想付諸實施的「輔助工具」,它不是「萬能的超人老師」,惟有了解它在教學範圍中的極限與特性,才能將教學素材在最適當的時間,做最有意義的呈現與傳送,而學習者也才得以真正受惠。

科展中心/蔣靜靜(自立早報 家有電腦小老師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