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與自然教學

理論上來說,學習與自然類科相關的知識,例如:動植物、礦物、天文、水文﹒﹒﹒等,以能實際看到、觸到或嗅到具體實物而學,是最理想的一種模式。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自然事物,我們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機會實際接觸,或是經歷。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多是透過文字的描述,或輔以相關圖片來加深學習者的印象,而使其對這些不曾看過的事物有所了解。但怕的是,一旦知識傳授的過程流於老師對學生的單向式傳遞,或強迫記憶,則知識本身將不免成為死背的強記片段,對學習者未來的衍伸學習並無太大助益,因為,學習自然的最大價值不在於能
「背」出多少知識,而在於透過對自然事物本身,及事物與事物間相互關係的了解,而得出欣賞與研究的方法,更進而珍惜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而今,電腦科技的進步,如果運用得當,倒是可以解決某些知識解說上較難實際操練的問題。例如:某些教學軟體,可以讓孩子將日常物件與電流連結,以親身感受一下,哪些東西是會導電,且「非常不安全」的,而哪些東西則「完全不來電」,安全得很;有些則能提供各類知識的查詢,像:青蛙的一生,如何從卵變出蝌蚪,再由蝌蚪變成青蛙,或是青蛙的身體內外解剖、不同種青蛙的不同叫聲等等。透過真實的影片動畫播放,學習者可清楚地看到整段時間的演變,並可依據需求,聽到蛙鳴。而欲對某些片段做更深入的了解時,亦可檢索到更詳細的解說。這
些都是現實環境中,較難完整或可於短時間內一再重複觀看、實驗的知識經驗。

一般來說,能夠讓學習者經由操弄、嘗試錯誤而得出某些自然定律的軟體,大都頗受歡迎,因為它兼具了挑戰性與教育性,更重要的是,因為開放了一個「任你操控」的學習空間,使得不同學習程度或學習模式的孩子,都能「優游其中」。此外,有心的父母或老師,更應出些與自然相關的題目,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易經歷的事物,讓孩子透過教學軟體,甚至網際網路來搜尋資料。做個個人報告與他人分享,或是鼓勵合作學習,共同創作,甚至想辦法促使他們上網與其他朋友互換成果與訊息,都是利用電腦科技來幫助學習的好方法。


科展中心/蔣靜靜(自立早報 家有電腦小老師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