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財以濟&不負此心 編輯室
竭財以濟

  李謙,嘗值歲歉,出粟千石以貸鄉人。明年又歉,人無以償,謙即對眾焚券。明年大熟,人爭償之,一無所受。明年又大歉,復竭家財,設粥以濟;死者復為瘞之。

  或約:「子陰德大矣!」謙曰:「陰德猶耳鳴,己自知之,人無知者。今子已知,何足為德?」謙壽至百歲,子孫多顯。(選自德育古鑑---救濟類下)

譯文:

  有一年天候乾旱,收成不好,李謙拿出家中一千石的穀子借給鄉人救急。第二年,仍然歉收,所借穀糧當然無法清償,李謙就當著眾人的面把借條燒掉,要大家別在意積欠之事。到了第三年,穀米總算豐收了,鄉人爭相前來償還所借的穀子,但是李謙卻以「借條已經沒了」為由,拒絕收取。沒想到第四年,收成又不好,而李謙還是竭盡所有的家財,設了施賑的粥棚救濟鄉人;不僅如此,還為那些不幸亡故的死者盡心安排後事。

  有人對李謙說:「你所積的陰德好大啊!」李謙卻回答:「陰德應該好像『耳鳴』一樣,只有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現在你都知道了,這哪算得上是陰德呢!」
  李謙享壽到百歲,子孫也都非常顯赫。

不負此心

  薛西原先生好施,嘗解綿衣以衣寒者。
  或曰:「焉得人人而濟之?」
  先生曰:「但不負此心耳!」又曰:「天地間福祿,若不存些憂勤惕勵的心,聚他不來;若不做些濟人利物的事,消他不去。」至言也。(選自德育古鑑---救濟類下)

譯文:

  薛西原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寒冷的冬天他會將自己身上穿的棉衣脫下來,溫暖那衣衫單薄的人。
  有人說:「怎麼可能照顧到每一個人呢!」
  薛西原說:「我只是盡一份心意罷了!」

  他接著說:「天地之間的福祿都是有因果的,如果不是抱著一份謹慎、勤奮、努力的心,是無法聚集到的;同樣地,若不做些救助他人、利益大眾的事,也是無法消受它的。」這真是至理名言哪!

《 按語 》

  李謙「見人有急難,捨財而助之」,不是難事;難是難在第二年,當他人無力償還時,李謙能當眾焚券,明示:「這個債不要還了!」更難得的是接下來的第三年,穀米大熟,鄉人爭相來還,但李謙卻以「借條已毀」而堅決不收,這正表示出「布施不悔」--行善永不後悔的情懷。而最教人讚嘆的是,第四年又碰到饑荒,他竟毫不吝惜地將僅剩的家財設粥濟人,還安葬無數的亡者。接著,當別人讚嘆他「陰德很大」時,他卻說出了對「積德」的看法:「陰德猶如耳鳴,己自知之,人無知者。今子已知,何足為德?」一年又一年地,李謙真實利益他人的情操,是那麼地純然、徹底、真誠,他除了捨「利」之外,連「名」也是完全不在乎!

  假設我們立志做善事,可能也會在第二年對方沒辦法還時就算了,但心態可能是:「反正也沒指望,算了!」或是:「唉!好吧!就算是做個人情吧!」但如果到了第三年看到豐收,那可能就痛苦了,我們會想:「唉呀!去年真笨哪!為什麼要把債券燒掉呢!這下子我損失可大了。」若別人爭相來還,一般人必是喜出望外地接受了,哪裡會拒絕這筆意外之財呢?第四年再遇饑荒,要再行善恐怕會極猶豫吧!而李謙連僅剩的家財都毫不吝惜,這些不求名利的行為更可以看出李謙真正要幫助別人的那一顆心。對李謙來說,救濟鄉人所得到的不是外在的回饋,在行善的同時,他因為這一念善心而感到快樂,所以他不會因為財產數字的減少而感到難過,尤其是看到許多人因為他的付出而生活得到改變,獲得幸福時,他所領受到的快樂就更增加了,正是因為人我之間的距離已經淡化、消失了,所以當他所關懷的是「我們」時,自然會有這樣的快樂產生。回憶起來,我們的父母對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所以古今中外許多人甘願散盡家財來幫助別人,也正是因為他們是真的掌握了人類快樂的秘訣。

  薛西原先生的「但不負此心耳」,也是從心靈「最究竟」的「快樂與提升」來談的。他的善行雖小,但「質地」卻是十分地精純:不好高騖遠,不妄圖虛名,縱然外在事相上不能圓滿地救濟所有的人,但他先把握住了自己的一念善心,腳踏實地一步步地去做,這樣必可累積他將來利益大眾的本錢。此外,他也知道幫助他人是在成就自己的一顆善心,所以當事情沒有成果時,他不會以外在的表象來論成敗、定輸贏,而是反過來觀察自己的內心是否真誠,檢視自己的付出是否「用心」。他了解世間福祿之有無、聚消,並不是死死守住物質上的財富就可得到的,而是應該著重在「與他人的互動」及「心靈的利他」上;所以他說必須要存些「憂勤惕勵」的心,做些「濟人利物」的事,在現代這個注重囤聚金錢財物的社會上,這實在是當頭棒喝的警惕啊!

  曾聽說有一個靠賣鴨肉起家的老闆,幾年的奮鬥下來,已經擁有七棟坐落於台北鬧區的房子,算算財產至少有好幾千萬!可是他每天要從早上八、九點忙到半夜一、二點才騎著機車回家,除了過年以外,其他時間也不敢休息。沒錯,他擁有七棟房子,億萬的身價,但是呢,他只能把那些房地產證明書放在抽屜裡,偶爾拿出來看一看,等到老死以後再分給孩子。終其一生,他擁有太多用不到的財富,而這些財富沒有讓他的生活有什麼不同,也沒有讓他的生命得到提升,所以那麼多的財富對他而言只不過是幾張「紙」而已。

  那麼將財富用在生活享受上就算是「富有」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享受富有的生活是為了帶來自身的快樂,但是奢華的物質生活真的能帶給我們快樂嗎?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多少已經擁有一些東西,但我們快樂嗎?想想看:車子好怕被偷,錢多了怕被搶;寶石飾品要租保險箱存放,吃得太好身體就開始有病痛,睡得太多又怕會變胖……,物欲上的種種享受,也許一時之間可以讓我們得到滿足,但是相對的,心靈上的負擔就變多了;所以我們總覺得不夠快樂。這也正是薛西原先生所說的「天地間福祿,若不做些濟人利物的事,消他不去」的內涵。能夠做些救助別人、利益大眾的事,才是真正擁有財富、善用財富的聰明人哪!

  有一句話說:「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如果動機不純正,果報就會被扭曲。所以我們行善時(譬如布施)一定要注意:我是「真心的」利他嗎?或只是為了自己的「名」與「利」才這麼做?「名與利」是世間人最容易被陷溺的兩個複雜因素;「利」不一定是指「利益」的「利」,也有可能是「利害關係」的「利」;「名」和「利」是我們最需要去檢驗的關鍵因素。

  當我們認識了「快樂的真諦」,也就掌握了「快樂的秘訣」,剩下的就是要種下正確的種子、努力耕耘了。當然一開始我們絕對做不到像李謙那樣的高標準,但若能時時將薛先生的教授記在心裡,從生活中小小的行為去練習「真誠、利他」,那應該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

  小小的善行在別人眼中或許察覺不出,但一點一滴的累積,都將真實不虛地回報在我們生命的快樂中。

(福智文教基金會提供)